部门资讯
你的位置:首页 > 部门资讯 > 经济动态

全球首条微半球陀螺产线在长沙落地——小盒子里藏着“定海神针”

2025年11月28日 来源: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浏览:

      11月21日至24日,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第二十七届学术年会暨第十六届国际会议在湖南举行。作为大会首次落地湖南的重要活动,在“自主可控微纳传感器产学研论坛”上,长沙经开区企业湖南天羿领航科技有限公司举行全球首条微半球陀螺产线下线仪式,多位院士、专家及企业代表共同见证。

这款“十年磨一剑”的微小器件,如何实现从技术壁垒到全球领先的跨越?其量产又将为我国高端制造业带来哪些深远影响?

第三代陀螺技术实现从“跟跑”到“领跑”

从外观上看,微半球陀螺仪是一个小巧的方形黑盒子,但作为惯性姿态测量核心部件,它在导航、航空航天等领域发挥着定海神针般作用。

天羿领航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款产品相比传统陀螺仪实现全面升级:具备全角测量与角速率测量两种工作模式,全角模式可精准捕捉高动态场景下的滚转角度,高精度模式性能媲美中低精度光纤陀螺;采用吹制熔融石英工艺,达成全寿命免标定特性与强抗干扰能力,综合成本显著优于主流两光陀螺仪。

这条联合国防科技大学历时8年攻关建成的产线,总投资近亿元,可实现年产5万轴微半球陀螺仪。其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在第三代陀螺技术领域彻底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从“跟跑”到“领跑”跨越,为高端微纳传感器自主可控产业筑牢根基。

此前,全球仅美国诺格、法国赛峰等少数企业掌握相关技术,天羿领航产线产能已超越国际同行现有规模。

构建自主可控产业生态

微半球陀螺仪的量产突破,源于企业对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长期深耕。

自2015年成立以来,天羿领航已成长为国内极少数具备高性能MEMS惯性传感器本体研发、ASIC设计、封测、标定及系统集成全产业链能力的IDM企业,成功实现MEMS加速度计与微半球陀螺仪的规模化量产。

为摆脱核心技术依赖,企业累计投入近3亿元布局产业链,自主研发超过30种核心工艺设备和工装,牵引行业研发超10种核心工艺设备。目前,产线已配备350台套全套设备与工装,形成可复制的量产规模,除年产5万轴微半球陀螺仪外,还具备年产50万轴加速度计的生产能力,构建起从核心器件到系统集成的自主可控产业生态。

随着产线落地,产品应用正加速铺开。目前,天羿领航自主可控微半球陀螺仪已通过相关部门验证,在部分领域实现应用,并逐步向商用航空、海用导航、高端工业等场景推广,为我国装备制造业升级提供关键支撑。